“四有”教师童庆炳 阅读答案(2)

网址:www.gaokw.com 时间::2016-10-27 11:00:01 整理:高考网

“文革”前后,作为“红五类”出身兼老党员的童庆炳,不时被要求去揭露或者整某某老师或学生。为此,他不惜和校领导拍桌子,拒绝整“黑材料”。
因为这种刚毅,童庆炳保护了身边的许多人。他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被同行和同事所敬佩。
(三)
童庆炳的学生蒋原伦教授曾经在《童老师》一文中透露,“老师喜欢登山,他登山的节奏是匀速的、不间断的,且心无旁骛,一步一步地迈向高处。我想,这登山的精神就是童老师为人和做学问的精神。”
童庆炳自己表示,他性格的一部分,是由弯弯的山路塑造的。少年的童庆炳,一度辍学在家,每天要走遥远的山路,进山砍柴,然后挑几十斤柴火回家。长大以后,童庆炳明白的第一道理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他说:“要想获得成果,就要有那种在山路上挑柴的精神。山路挑柴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总是艰苦的。因此,你要坚定、坚持、坚韧,有了这种精神,你才可能有所收获。”
来自农村的童庆炳,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天赋。上大学时,他甚至有点儿自卑,认为很多地方都比不上那些基础好的学生。留校工作之后,他也一度被怀疑业务有问题,被迫从教学岗转到行政岗。
然而,就是靠着身上这么一股“挑柴”的劲儿,1963年,童庆炳发表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论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发表在当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上。
改革开放之后,童庆炳的学术生涯迎来了春天。据百年校庆时北师大中文系编的教师著作论文目录统计,童庆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的十多年间,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还出版了十多种著述。
童庆炳说:“知识一定要积累。力量靠厚积才能薄发。不厚积,靠爆发是爆发不出来的。”
童门弟子也回忆道:“童老师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学生不读书、不研究、不努力。他一以贯之的教导就是,读书!读书!读书!”童庆炳这样教导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四)
很少有人能把“严师”和“慈父”两个词兼具于一身,但童庆炳做到了。
季羡林曾将自己的一个学生推荐到童庆炳门下读博,这个学生私下里向季先生说童庆炳挺厉害的,有些怕他。但季羡林却对童庆炳大加赞赏,认为只有严格的导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能在严师指导下学习是一种福分。
在一篇《宽严相济》的文章中,童庆炳谈及自己三十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宽严须相济,所谓严,就是对学生的学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
童庆炳说:“学生来学校,愿意做你的学生,就是希望得到导师的指导,学习到真知识、真能力、真功夫。学生既然想学习到真知识、真能力、真功夫,那么,老师的严格要求就是符合学生愿望的。”
然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诸如生病、失恋、家人出事、穷得揭不开锅、找不到工作等等,童庆炳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像一位父亲那样去帮助他们。
童庆炳曾说过:“是的,我对自己的事情常常是听其自然,很少去争什么。我为自己的事,决不走后门,决不踩领导的门槛,决不托人做什么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为了学生,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我可能去走后门,可能会踩领导的门槛,可能会托人为我的学生办事。”
除了“慈父”,还有谁能这么做呢?
严师成人,慈父爱人,仁爱之心,莫过于此。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9日“光明人物”,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本文标签:教师,童庆炳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