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二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必修5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2-27 15:52:50 整理:一品高考网

B.在第三段,李密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执政理念,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同时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说了“不矜名节”等语。
C.这两段主要写自己“辞不赴命”的理由,陈述委婉,令人同情;但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而不赴命,旨在宣扬封建道德,因而评价不宜过高。
D.这两段文字句式整齐,而且多为四字句,但也间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的特点;这可见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11.结合全篇来看,下列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死了,被埋葬了,人们因此而感到“大快人心”。
B.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怕事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完全是由于现实迫使他无比恐惧;因而他最怕遭到不幸,但最后还是不幸地死去了。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有生长的土壤,就会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人。
D.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恶可憎,然而又可悲可怜的人物。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别里科夫,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2---16题
(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①)道:“这条计好么?”一个(②)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③)道:“林冲这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④)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⑤)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⑥)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⑦)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⑧)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⑨)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2.下面有关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虽然没有交代每句话具体是谁说的,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来。比如①、⑤是差拨,②、⑨是富安。
B.陆虞候等人的对话句句都入林冲耳中,详细无比,与前文李小二之妻酒店偷听形成照应,相映成趣。酒店奸人密谋,听者是隔墙之耳,所以听不真切,因此为后文设下了悬念。
C.林冲一门之隔,一字不漏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幻想彻底破灭了,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D.陆谦等人以为阴谋得逞,得意忘形,你要表功,我要邀赏,雪夜荒庙,肆无忌惮,高门大嗓,放声谈笑,他们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暴露无遗。
(二)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沈从文《边城》)
13.下面对《边城》及选段内容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细微地描写人物的心理,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B.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C.祖父非常关心翠翠的婚事,祖父看中的人是顺顺家的大老;而翠翠心里想的却是二老傩送。
D.翠翠“不稀罕那只鸭子”是因为她不喜欢随意接受人家送的东西,而穷困的爷爷却好像很在乎这只鸭子,她不免感到有些反感。
(三)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朱光潜《咬文嚼字》)
14.结合全篇来看,下列有关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通常带有贬义,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
C.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指出只要思想透彻、情感凝练,文字自然就会精炼、贴切,就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D.“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四)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林庚《说“木叶”》)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钱钟书《谈中国诗》)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