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黄冈蕲春县实验高中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蕲春县实验高中 发布时间:2015-01-04 08:18:32 整理:一品高考网
黄冈市蕲春县实验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漩涡(xuán)      秸秆(jiē)       生肖(xiào)       犯而不校(jiào)
   B.骠骑(piào)      辟谣 (bì)       碑帖(tiè)         改弦更张(xián)
   C.着陆(zháo)      机杼(zhù)      契机(qì)          以讹传讹 (é)
   D.蹩脚(biě)       掮客(qián)      劲头(jìn)         赧颜苟活(n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隔膜     遨翔     韬光养晦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雾霾      显赫      恪尽职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挥霍      祥和      斐声文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洗漱      抱怨      纷至沓来       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3.依次填入下列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用词的规范性,引用古文或名言名句应当准确。但有人往往为了追求文章通俗易懂,而随意________成语和引文,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②美国校园枪杀案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愤怒情绪迅速扩散到全国,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表态________调查此案。
③“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________,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
A.篡改   敦促   栩栩如生        B.窜改    敦促    惟妙惟肖
C.篡改   催促   栩栩如生        D.窜改   催促   惟妙惟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被称为“最美富二代”的周江疆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两次冲入火海救人,最终救出楼内10名员工成功脱险,自己却不幸遇难。
B.据中国政府网公布,我国将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在中国境内的患者。
C.民政部最近提出,要鼓励生态安葬,鼓励经营性公墓、开辟生态公益墓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骨灰安葬,引导群众摒弃硬质墓穴和墓志等。
D.法国《89街》的一篇文章说,虽然莫言是中国的官方作家,但他的创作是自由的,他的作品内容丰富,作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是当然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 小说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人物,除了宝黛二人外,还有丫鬟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就是晴雯的判词。
B.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旦,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反面男性角色的叫净或副净。
C.《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中,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痛斥周朴园残害民工、破坏罢工的罪恶行径。周萍上前殴打大海。眼见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大放悲声。
D.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他在其代表作《沙之书》中虚构了在现实生活中压根儿不存在的“沙之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故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锺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来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查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