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Ⅰ)语文试题试卷(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2-02 22:52:13 整理:一品高考网

与王羲之、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心理斗争要激烈得多,代价也就格外的大。如同陶渊明表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样,谢灵运留下的文字中也有过不止一次类似的表述,如他《游名山志》所说:“山水,性分之所适。”但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的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当元嘉三年宋文帝征他出山做官,且派他的旧交范泰写信敦奖他时,他便复还庙堂了。而且从他复出后被重用的期望破灭后“意不平”的表现来看,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恐怕只是刹那的感喟。比起王羲之的“坐而获逸”和陶渊明的“羲皇上人”来,谢灵运这种瞬间的感悟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的疗效,他一直是“欲希心高远”。这个“欲”字,点出了谢灵运虽然一直是在期望、向往高远的境界,但因为无法摆脱那时时晃动的曲盖身影,所以也就永远只是“欲”,而难以最终获致。
(选自2013 年第 3 期《清华大学学报》,有删改)
6.下列对“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羲之出仕前虽一再推辞,但也曾想如谢安般干出一番事业,后来只因与王述不和,又耻于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才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
 B.陶渊明虽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仍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C.谢灵运多次说过“山水,性分之所适”之类的话,但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元嘉三年他又复还庙堂。
D.王羲之、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只是隐逸山林之念从未战胜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王羲之给谢万的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自己“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的欣喜,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
B.陶渊明的诗中也常流露出庙堂之念,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担心万一出仕后不如意会被世人耻笑。
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士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都有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矛盾的心理。这是他们的宿命。
D. “欲希心高远”中的“欲”字,点出了谢灵运一直是在向往高远的境界,出仕做官只是被逼无奈,不是出于本心。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陶渊明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所以陶渊明并不能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王羲之的“坐而获逸”、陶渊明的“羲皇上人”和谢灵运的“性分之所适”,这些文字都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的向往。
C.王羲之立誓辞官归隐断绝了庙堂之念,陶渊明在彷徨不安中回归田园,虽然方式不同,但都避免了遭人讥笑的窘状。
D.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都在山林和庙堂、隐与仕之间徘徊过。其中,谢灵运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性。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玉立斋记
杨万里
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美秀而茂,予甚爱之。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或曰:“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予闻之,喜且疑。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然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①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
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耶?”因以“玉立”名之。而遂言曰:“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勃然而不悦。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视其步武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  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人观竹耶?竹观人耶?”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①代者: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下一任官员来交接。 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逾街不十步               逾:越过
B.德明迨暇                 迨:等到
C.小害不能不逋             逋:逃避
D.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   居:居住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唐德明“庄静端直”的一组是(3分)
①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 ②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 ③而予也居久而识之
④则勃然而不悦 ⑤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 ⑥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见其美竹,闻其美名,却不见其人,再加上作者深信零陵名士已交遍而对竹林主人产生的疑虑,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B.第二段写结交缘由,作者一方面从正面赞扬了唐德明“庄静而端直”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又自责,咫尺贤士,却视而不见,反衬了唐德明的沉静低调。
C.文章因竹设喻,竹子凌霜傲雪、内虚外直的人文品质与竹林主人操守坚定、深居简出、放浪不羁、心系天下的性格操守自然融入到一起,设喻贴切恰当。
D.文末用“人观竹耶?竹观人耶?”的问话收束全文,表明人即竹,竹即人,饶有理趣,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12.〖ZK(〗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3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