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作文预测:文化篇(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9-09 16:58:43 整理:一品高考网

  (2)对有些内容可摈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利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萄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有了以上认识,文章立意、谋篇布局就不是难事了。
  从文体的角度看,本题可选择的空间较大,如果擅长记叙文,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或塑造生活中的一个人来表现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态度。如果擅长议论文,则可以批判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为主,或以赞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为主,有所侧重地,有所针对地,全面辩证地展开议论。

审题误区
  本题主要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些同学会由于审读材料不细,只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大谈外来文化的危害性。其次,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容易陷入全面否定或全部肯定的两种极端而不能深入地辩证地分析。最后,由于同学们生活积累得不够,往往只能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文题展示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季羡林为什么研究糖史?原来季先生写《糖史》的目的,是想让人们都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像蔗糖这样的一种天天同我们见面的微不足道的东西后面,实际上隐藏着一部错综复杂的长达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糖这种东西,实物和名字从印度一同传到欧洲等其他地区,这就是文化交流。通过糖背后的文化交流,季先生认为世界文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人类文化史,文化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
  材料二:隋岩在《社会科学》第9期上撰文说,要警惕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从本质上说,强势文化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一种文化的“培养”来实现其文化认同,进而达到其经济扩张、政治同化的根本目的。文章指出,强势文化往往不是通过色情暴力、低级趣味来迎合大众,而恰恰是运用道德手段,或是通过展示美好人生、文明生活、亲情伦理等来“培养”一种国家信念、制度信仰、社会秩序的优势和正确,并实现其长期的政治目的,这才是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文化的真正危害之所在。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导引
  本题的话题已经给出,即“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个话题是疑问类的话题作文,话题的范围应该说是比较大的。那么,材料中又有哪些提示信息呢?材料一,主要说的是文化交流问题,看似和外来文化没有直接关系,其实不然。深思之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而“材料一”中的观点,显然是十分宝贵的信息;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外来文化成果的汲取,借助外来文化的成果,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材料二”则强调了外来文化可能存在的问题的一面,也就是外来文化往往和我们的本土文化形成一种对立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入侵”“同化”。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大体得出结论,对待外来文化,要在判定其优劣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题的立意角度比较多。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现实社会关注的不同侧重点来选取适合自己的立意。如果认识到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站在人类大同的立场上,不妨立意:用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来接纳外来文化。因为开放的心态是时代潮流,兼容的文化始终是先进的文化。如果只让外国人接受中国先进文化而排斥外国先进文化,这就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不可取的文化心态。如果认识到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中,存在着部分年轻人不辨真伪,盲目追捧外来文化的现象,甚至有人不无担心地提出我们的年轻一代正面临着“文化危机”,也可以强调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重要性。如果认识到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那么还可以以“尊重外来文化,保护和发展我们本土文化,学会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存”的立意来构思文章。
  本题的话题比较大,范围比较广,在行文中一定要注意化大为小,这样才容易把问题谈深谈透,谈出个性,谈出真知灼见。比如可以从中国人过洋节的角度来谈,可以从全民学英语的角度来谈,可以从引进外国大片的角度来谈,还可以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史进程来谈……
  本题的文体除了常规的议论文外,也可以通过小小说的形式来展示几种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的碰撞,相信都是能写出比较精彩的作文的。

 审题误区
  本题话题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偏离中心,使重点旁落。外来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化大为小,往往会写出真知,而很多学生则不知变通,一味抱着“外来文化”这个大概念,大谈什么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方法。千篇文章,一种写法,读来令人生厌,实际上却和本题相去甚远。
  金牌教练集训真题体验

  文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6年全国卷Ⅱ)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针对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现状,发表议论: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

  2.可以阐明读书的意义:如分析读书与不读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描绘读书之乐,抒写读者的心境和感悟。
  3.辩证地分析“传统阅读方式”和“网络阅读方式”的利弊,提出“拯救传统阅读”的必要性。
  立意训练:1.____2.____3.

  文题二: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2005年上海卷)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