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中学、萧山八中、富阳新登中学等2016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6)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11-09 17:03:57 整理:一品高考网

【思路点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品味语言,往往就重要语句或精彩语段在结构、作用、内容、表达、特点等方面综合设置考题,因此答题时也要综合考虑。注意所有的散文语言都是为其主旨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时,不能脱离文本,要结合对散文景物特点、思想情感、蕴含意趣所发挥出来的独特作用,紧扣散文的景、情、理、意相结合进行延伸、拓展、发掘、归结、提升。
13.文章的题目是“老根底子”,请说说“老根底子”在文中的内涵。(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4分)(1)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过往生活的痕迹,包括旧农具和过去生活中积存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物资。(2)一代代延续下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内涵。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先要理解“老根底子”的字面含义即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过往生活的痕迹,包括旧农具和过去生活中积存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物资;再说说文章的内涵、主题,“一代代延续下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思路点拨】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
14.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尤其一个院子,它像扔一把旧锄头或一截破草绳一样,扔掉好几辈人,才能轮到人抛弃它。
(2)这些全新的旧日子让我 们觉得生活几乎能够完整地、没有尽头地过下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4分)(1)表明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院子绵延岁月的久远以及院子对于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2分)(2)“全新”是指“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过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旧日子”指这种生活是对后父家的生活的延续。整句话表明了作者对这样一种绵延不息的生活的归属感。(2分)  解析:先明确答题指向的“理解含意”;再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一在中间,一在结尾;再看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最后看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全新”“旧日子”等等。
【思路点拨】所谓句子的含意,它包括三层意义:一是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二是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三是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15.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解析】(5分)(1)写出鸟以及别的生灵与村庄同人和谐共处的关系,表明作者对这样一种“人畜共居”的生活的赞美和喜爱。(2)通过对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老根底子”的详细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那种虽艰辛却质朴、和谐的生活的赞美之情。(3)传达了作者将有着古老岁月积淀的生活视为自己精神家园的情怀。(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4分,三点全写出5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情感意蕴的能力。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写出鸟以及别的生灵与村庄同人和谐共处的关系”,最后概括出情感、注意题干的暗示“哪些”说明不止一条。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先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再注意标题和主题。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散文的主题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三抓关键性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四要聚焦景物描写。在散文中,作者并非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情感上的依托,将饱满的感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抒发情感。最后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相关状况。作品是作家思想和时代的影像,解读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知人论世。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6.B(“过”在此处为“过分”意。)
17.D(D.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 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 因:介词,根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
18.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19. 古 之 圣 人//曷 尝 不 读 书 哉/然 纵 不 读 书/童 心 固 自 在 也/纵 多 读 书/亦 以 护 此 童心//而 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之 也。(共6--7处,“//”处可断可不断。)
20.(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评分标准:“至”、被动句、 “见”各1分,语义1分。)(4分)
(2)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反问句、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意流畅1分)(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儿童, 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感性知识,长大之后,通过耳闻目睹又获得理性知识,而这些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 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 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从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作为本心的缘故。 
已经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话虽说的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