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 阅读答案(2)

时间:2012-11-08 整理:分数线

   张货郎指着贝母大爷,一边后退一边惊呼:“你……你疯了。”
   这是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双牛镇上自杀了一个日本军人,他很年轻。这一天,双牛镇赶走了一个中国人,一个小贩。人们忘不了这一天,用刀,刻在心里。
   捆绑田中正二的绳索被割开,为此,他跪向一片灾难深重的大地,跪向一群被他们践踏蹂躏的人民。然后举起刀,奋力剖开自己的胸膛。
   这一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拐杖,扶着镇上那棵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作品开篇写尤再三“情绪的巨大落差”,反映了日寇铁蹄践踏之下中国普通百姓惶恐、惊惧的状态,自然,真实。
  B.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这里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中的人们麻木不仁的心理。
  C.“天地区别开来”“红霞冉冉升腾”的景物描写,预示着抗战胜利的美好图景,预示着一个苦难民族的新生就要到来。
  D.作品结尾写田中正二这个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最终剖腹自尽,表现了作者对日寇的无比愤恨。
  E.本文语育朴素自然又不失文学色彩,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不仅简练生动,而且突出了各自鲜明的性格。
(2).小说中的贝母大爷、张货郎是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的典型代表。他们性格中的典型特点各是什么?请分别作答。(4分)
  贝母大爷:                       
  张货郎:                  
(3).结合作品,简析“贝母大爷接过碗,向田中正二走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4).作品的结尾耐人寻味:“这—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拐杖,扶着镇上那棵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请写一段文字,赏析这一结尾的妙处。(8分)

参考答案:

   11. (1). [B][D](每项2分)(5分)[B项中“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是平淡的叙述语,与“生动形象”无缘;且交代的情况属实,与“麻木不仁”无关。D项中对田中正二的分析失当。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而非个人,田中正二代表的日本军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作品中贝母大爷对田中说的话和结尾“双牛镇上自杀了一个日本军人,他很年轻”,都表明了作者对日本军人虽恨而又同情的态度。]
  (2).贝母人爷:坚强、勇敢、善良、正直,不畏强敌,富有同情心,代表着人性中的真、善、美。张货郎:欺软怕硬、卑鄙无耻、缺乏同情心。对手强大时就奴颜卑膝,甘做汉奸;对手弱小时就凶神恶煞,冷酷无情,代表着人性中的假、丑、恶。[贝母大爷应抓住“勇敢”“善良”两个关键,张货郎应抓住“汉奸嘴脸”“卑鄙无耻”两个关键,其代表性从人格、人性角度分析均可。简单的好坏辨析酌情给分。](6分)
  (3).①内容方面,突出这位受尽苦难的老人的可敬,为下文写质问侵略者、控诉侵略者做准备;②情节结构方面,制造悬念,为后文写挥手摔碗、痛斥张货郎做铺垫。[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个要点3分。(6分)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从多方面作答。但无论怎样作答,都应包括内容、形式(艺术手法)两个方面。以下几点可判卷时参考:(1)内容上:抗战胜利后人们喜极而泣,情不自已;从麻木、诧异到宣泄的情感变化。(2)形式上:①对比(“从不哭”“全都哭了”),通过前后情感的变化,突出了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②排比(“扶着……扶着……扶着……”),细腻、逼真地写出了历经劫难的人们疲惫、无助的情态,如一声声叹息,富有表现力、感染力;③象征(“干死的大树”),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给生灵带来的灾难,使人产生联想,丰富了作品的意蕴。[评分标准:本题共8分,分要点给分。内容3分,手法3分,语言表述2分。](8分)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本文标签: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 阅读答案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