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发布时间:2014-11-26 17:37:51 整理:一品高考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煽情(shān)   胴体(tóng)   打寒噤(jìn)      虚与委蛇(yí)
    B. 胸脯(pú)     潜逃(qiǎn)     脖颈子(gěng)    开花结果(jiē)
    C. 掀开(xuān)   涤纶(dí)      压轴戏(zhòu)     令人发指(fà)
   D. 牌坊(fāng)   俯瞰(kàn)     紧箍咒(gū)     拾级而上(s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贻误       水龙头        势不两立        事实胜于雄辨
    B. 青睐       马蜂窝        坐阵指挥        口惠而实不至
    C. 绿洲       笑眯眯        至高无上        迅雷不及掩耳
    D. 脉博       化妆品        声名鹊起        恭敬不如从命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假如生命是草,也决不因此自卑!要像其他同类那样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
的    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
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     地将根须钻进石缝,     生命的泉。在森林和沃
野做一棵参天大树     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
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A. 一抹   锲而不舍    汲取    当然    
B. 一片   坚忍不拔    吸取    当然
C. 一抹   坚忍不拔    吸取    固然    
D. 一片   锲而不舍    汲取    固然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武汉作家方方感叹,当下的知识分子正在逐渐堕落;不少知识分子都缺少勇于担当社会  责任的精神,而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个人的利益。
B. 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经济犯外逃最多的三个国家,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将与中国警方联手查没中国贪官在澳的非法资产,这是双方史无前例的一次合作。
C. 他对最近出版的这本书评价很高,书中讲述的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发生在江城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说很少看到这样深刻的情感悲剧。
D.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今天,它已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作品成功塑造了周朴园这个典型形象,他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不仅造成周萍与蘩漪畸形反抗的乱伦关系,而且也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幻想。
B.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作了不同回答,公西华很奇怪,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求性格退缩,所以激励他,而由勇于作为,所以让他有所节制。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C. 《阿Q正传》是《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以“精神胜利法”为基本性格特征的阿Q,成为了中国人精神缺陷和性格弱点的典型代表,他的不幸遭遇,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整个民族苦难历史的写照。
D.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 小说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人物,除了宝黛二人外,还有丫鬟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就是晴雯的判词。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
2015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理解,就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比如,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具体说,按老庄思想,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中国的丧祭仪式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信仰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似,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现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宗教意识不浓的,是因为他们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