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阿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答案(5)


14.  A项,“疏”应解释为“疏导”;B项,“厚”应解释为“使……加厚”;C项,“枕”应该解释为“当做枕头”。
15.D都是“于是”。 A.动词,作为/介词、替B.什么/多么C. 他的/自己的
16.A项,文中并未肯定庄子的论断,只是借以引出下文;B项“表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造诣很深”于文无据;D项,文中并未表达作者不再出仕的意思。
17.(1)“治地”“ 莳”“ 其”“ 揭”(2)“虽”“ 且”“ 再拜”“ 安”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每句1分,每错一字扣1分

26.(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 
【小题1】(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
26.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注意题干中“诗人情感变化”,由"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回答艺术手法为借景抒情,再结合诗句最后两联分析蕴含的人生哲理,即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28.略
【解析】此题属于考查扩展语句,注意要求: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绘成一幅秋景图,运用比喻、对比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200字。
29.略
【解析】  躁,指心灵浮躁、躁动。心灵为外物所累,为物质名利所诱惑而放弃了本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性格的急躁、不耐烦。静,与“躁”相对,指心灵的宁静,归于本性,不为外物所累,不被物质名利诱惑。“静”的表现:不图名、不图利、不图位,追求纯洁、高尚,崇尚奉献、乐于助人,公而忘私、以集体为重。“静”,方能获得成功;“静”,才方能成就人生。
二、写作思路:
从批改试卷的情况看,内容不具体、泛泛而谈的文章比比皆是。那么如何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联想选例:
 选取历史上、现实社会中追求心灵之“静”的事例。如: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绝不因物质而失去不侍奉权贵的本性,回归田园。在宁静的农耕生活中保持自己纯洁的心志。 ——由此拓展:古代的隐士大都能抛却现实名利上的“躁”,追求心灵的“静”。 2、苏轼:屡次被贬,虽有感伤,但绝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在大自然中寄托自己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寻求心灵的本性。 ——由此拓展:仕途失意,文坛得意之人也都是“由躁入静”的极好实例。3、丛飞,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他们是夫妇,他们是老师;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年迈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艰苦与辛酸,是幸福与浪漫;不是冲动,是由心的选择。他们就是胡忠和谢晓君,来自成都,多年坚持在海拔4000多米的塔公草原支教,他们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原红”是当代最健康、最可贵的红润!——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胡忠、谢晓君夫妻的颁奖词  ——上述两例都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由此拓展:古往今来道德完善之人也都是“由躁入静”的事实例证。
(二)联想到与“由躁入静”相关的古诗文选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
3、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如果能联想到以上这些内容,那么写出一篇内容具体化充实的文章就不会是难事。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