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得失寸心知——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00个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30 07:24:31 整理:一品高考网

余映潮:得失寸心知——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00个
            
(一)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下午,广东省东莞市东华中学,我讲了我的第100个公开课——《陈太丘与友期》。
  这是从1997年11月起,我开始学习讲课并进入课堂教学实践之后的第100个课。
  中语界的很多同仁都知道,我是一个“过了50岁学讲课”的人;50岁以后步入讲台学讲课,在现阶段的中语界,可能只有我。
  中语界的很多同仁也知道,我是以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身份“切入”到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之中去的。在现阶段的中语界,坚持许多年潜心研究大众化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撰写大量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文章并讲了大量公开课的人,也可能只有我。
  《陈太丘与友期》的首讲,真实地显示出,我已经讲过了100个公开课了。
  这100个课,是我从近51岁到近63岁之间进行的智慧的创造。
  它们基本上覆盖了各种文体,分布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之中。除了阅读课,还有作文课、单元小结课、中考复习指导课、读报课等不同的课型。
  当我把这100个课的课题打印出来时,它们从先到后依次排列,像是逶迤的山路,像是壮美的飞瀑,又像一路奔流的长河。
  下面是我2008至2009两年之中推出的20个新课的目录,由此可见其中的速度与气势:
  80.《秦兵马俑》
  81.《叙事文结尾的议论抒情笔法训练》
  82.《刷子李》
  83.《跨越百年的美丽》
  84.《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指导(一)》
  85.《我很重要》
  86.《顶碗少年》
  87.《窃读记》
  88.《将短话写长》
  89.《体味字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90.《再别康桥》
  91.《孔乙己》
  92.《泥人张》
  93.《读报指导课》
  94.《莫高窟》
  95.《鞋匠的儿子》
  96.《蚊子和狮子》
  97.《夸父逐日》
  98.《济南的冬天》
  99.《鱼我所欲也》
  100.《陈太丘与友期》
  ……
    这100个课,是我在人生中最富有经验的年龄段,在本职工作负担最为沉重的时候进行的充满激情的创造。
  这是一个曾经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为勇敢地走上讲台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充满力量的奋战。
  这种创造与奋战,在我退休以前,几乎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学资料的整合,教学方案的设计,无一例外的公开教学,让我经受了极端的极其痛苦的磨练。
  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12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100个课,何其难也。
  但我做到了。
  需要智慧,更需要拼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有意思的是,在我将近60岁的时候,研究语文教学风格的学者和教授们根据教学成果产生的先后或者说产生教学影响的先后,将我划分到了所谓的“新生代”之中。
  因为“出道”太迟,他们淡化了我的年龄。
(二)
  很多很多的教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上过公开课了。
  很多很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各种层次教学大赛优胜奖的得主了。
  而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却是在满了50岁以后。
  在这以前,我没有那样的机会。
  知青下放,务农,当民办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到乡镇教书,当县语文教研员,成为荆州地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当我步履艰难地走过这一个一个的生活场景时,我已经近40岁了。
  1993年,我开始为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第一个由一个人坚持写了八年的专栏。
  “教例品评”写到了1997年;也是在这一年,我参加了特级教师评选。我的一节参评课竟然被资深的特级教师评委们评价为“很难见到的好课”。
  年过半百的我于是有了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课的创意。是啊,已经评点了近100个教学案例了,天下的语文教学风光被我尽情收入眼底,那么多深藏于教例中的奥妙与微妙之处我提炼了出来,我是有力量走上讲台的。
  于是,1997年11月26日下午,荆州地区监利县周老镇直荀中学的操场上,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这次课,应该说事先是“保密”的。但等我到达时,很多老师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大家从没听过教研员上课,都想听一听地区来的教研员怎样上课。
  天气很冷。上课之前,天公作美,霏霏细雨渐止,寒风也悄然停息。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语文老师有200多人。
  这里没有大的教室,也一时难以找到可以供这么多人听课的地方。我说,就在学校操场里上课吧,一个篮球场就能解决问题。
  大家赶快行动,从教室搬出桌椅,在学校湿漉漉的篮球场上摆开了阵势,黑板放在体育老师喊操用的土台上。
  学校给我安排了两个班的学生。我站在土台的下面,听课的老师们把两个班的学生围在了中间,气氛热烈。
  我带了两个课过来,一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是文言课文《口技》。
  这个乡村小镇是柳直荀烈士牺牲的地方。柳直荀烈士的墓,离学校大门只有200多米。墓前大碑刻有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还刻有李淑一给毛主席的信。上课时,我将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插入了《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插入《蝶恋花?答李淑一》,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起到了对比作用:诗人的诗,领袖的词;二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前者表现出浅吟低唱的韵味,后者显现出豪放雄浑的风格;前者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抒发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怀念。它们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诗词的学习中体味了音乐美,品析了图画美,感受了情感美,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对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解。在这特殊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非常富有感染力。
  那一天,我的感觉真好:我终于走上了公开课的讲台。
  很多年后,回忆起这次经历,我深有感触: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有着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哪怕你到100岁的时候,只要你有兴趣,还有研究的空白在等着你。
(三)
  我的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源于论文写作。
  更确切地说,源于“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写作。
  2009年10月,国家级中语专业杂志《语文教学通讯》(B刊)发表重要文章《回望:建国六十年语文教育大事》,全文内容共由86件大事的简略记叙构成。其中的第71则“大事”是:
  1993年3月,湖北荆州市教研室余映潮撰写的系列论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开始在湖大《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在第一篇文章《只提了四个主问题》中他首次论说了“板块式”和“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手法并同时开始了这两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板块式教学”、“主问题设计” 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语文教学热词,其影响日益深远。
  这则材料,记载了我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瞬:从1993年3月起,我开始了中学语文界由个人进行的有系统的“案例研究”并开始了“教例品评”的专栏写作。
  我在《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这样写道:
  ……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块板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再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问题的设计极富特征。这四个问题,可称为“串问”或“顶针问”,四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细、深刻,似乎一气呵成,组成了完满的教学结构。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为:第一,既是提问,也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身份,“问”中有丰富的知识暗示;第二,既是提问,也鲜明地表现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层次;第三,既是提问,也是牵动对学生智力、能力进行开发的手段。课堂上学生紧张的阅读、探寻、答问、讨论,教师的引导、点拨,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教学气氛活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
  在这里我提炼出了两个概念:板块式,主问题。
  从此以后,“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就成为我倾力、倾心的研究目标。
  就“教例品评”文章的写作之事,我在《如果能够遇到邹贤敏先生这样的智者》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现在,当我回忆起那段燃烧着写作激情的时光时,我有了更深的感触。
  那是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那是一番极为严酷的磨练,那是一次名符其实的长征。
  那是非常专业的写作训练,那是刻骨铭心的学习研讨,那是创新思维的多角度操练。
  没有那样的开始,就没有这样的现在。
  所以我曾自豪地说,2000年以后,当人们受到潮流的影响而开始研究“案例”时,我已经在创造大量的案例了。
  正是由于“教例评析”专栏写作中的精心提炼,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课堂,才能真正地走上讲台。
  反过来,我的教学实践又给我开掘出课堂教学艺术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2005年,我创造了在《光明日报》上连载10篇阅读教学艺术短论的光辉纪录。
  2006年,我创造了一年之中有6篇学术论文系列稿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纪录。
  2007年3月15日,《中国教育报》发表长篇书评,评价“《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可能是国内第一部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全面阐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人专著”。
  2008年,《余映潮讲语文》出版。
  到了2009年,我的《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一书,已经再版到第四次了。
  而所有这一切,都源自那动人心魂的“教例评析”专栏。
(四)
  我的教学研究的心得,都用于了教学实践,都用于了指导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
  因为确有心得,所以我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的创新。
  那么,创新在哪里呢?
  创新在:我的备课与教学,从一开始就是有理念支持的。
  创新在:我的教学技巧的形成,往往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冷静的反思,而是对大量散见于无数教学案例中的教学手法、教学技艺的提炼与整合。
  无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艺滋养了我,滋润着我。
  我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从一开始就是讲究章法的,那就是“板块式教学思路”;
  从一开始就是讲究学生活动的,那就是“主问题设计”;
  从一开始就是讲究训练的,那就是,“学生活动充分”;
  从一开始就是讲究厚实的,那就是,“课堂积累丰富”。
  我的所有教学设计都有明显的“标志”,即:板块式思路,主问题设计,除此之外上,还有诗意手法的运用。
  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板块式思路”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块状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
  如《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由如下两个重要的教学“板块”组成:
    课文品读之一:文意把握
    课文品读之二:片段欣赏
    这一节课立足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深深带入课文。板块一“文意把握”是“面”,板块二片段欣赏是“点”。全文的教学点面结合,既整体式地了解课文内容与情节,又集中力量欣赏最关键的片段,从而达到“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所谓“主问题”,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主问题设计”是将课堂上的“碎问”彻底抛弃,代之以引领学生进行品读、进行探究的问题或者话题,从而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创意,用三个“主问题”来领起全文的教学: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2.请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
  3.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词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三个话题,三次深入的研读活动,三次课中交流。以简驭繁,以易克难,层次明晰,覆盖全面,能力训练充分,学生活动的充分。
  由此可以感觉到,“主问题”是立意高远而又切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和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
  二十几年来,我的教学艺术研究的视点主要集中在“板块式”与“主问题”上,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学思路清晰是所有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第一反映,“板块式思路”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而且它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提问精粹实在是所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第一反映,“主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改变老师们提问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引领并形成着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
    有了这二者,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就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五)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创意在先”。
  那么,什么是“教学创意”呢?
  “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
  教学创意讲究“新”。“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创意”。
  教学创意讲究“简”。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它的简明,于是它就“可用”、“有用”。“创意”离开了“有用”二字,可能只是“畅想”。
  教学创意讲究“实”。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学语文,作积累,练能力,少一些花架子。
  教学创意讲究“活”。就是要灵动,就是要有变化,就是不局促不呆板,就是要有一点诗意手法。
  所谓“创意在先”,是说自己的教学构想要先有“点子”,要先表现于“创意”,再表现于教案。
  我曾经用一个假想的课例,形成一个讲座稿,给老师们专门解说什么是“教学创意”。
  这个假想的课例、这个讲稿的题目就叫做:
    如果有这样的一节课
  1.起始——例:《第一次真好》——创意: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教学警语:如果说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了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
  2.初读——例:《行道树》——创意:课文概说,整体把握
    ——教学警语:“整体阅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
  3.朗读——例:《天上的街市》——创意:小步轻迈,步步落实
  ——教学警语:教学细节要讲究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
  4.理解——例:《夸父逐日》——创意:淡化提问,话语纷纭
    ——教学警语: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主问题”。
  5.点拨——例:《行路难》——创意:预作铺垫,化难为易
    ——教学警语:小说创作中的不少手法,都可以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
    6.揣摩——例:《狼》——创意:以读带析,读析双赢
     ——教学警语: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魅力往往不是表现在朗读上,朗读的魅力在于思维训练。
    7.体味——例:《马说》——创意:巧设趣点,求知求乐
    ——教学警语: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8.讨论——例:《记承天寺夜游》——创意:巧设话题,探求发现
     ——教学警语:组织课堂上有质量的活动之关键在于教师的发现。
    9.品析——例:《散步》——创意:实践学法,细腻品读
    ——教学警语:“细腻品读”的标志是把学生深深地引到了课文之中。
    10.学用——例:《观舞记》——创意:学用语言,丰富积累
    ——教学警语:积累——课堂教学之魂。
    11.对话——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创意:精美评点,倾情对话
       ——教学警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这样说话:语言诗化,情感优化,内容深化,交流平等化。
    12.讲析——例:《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意:精要讲析,文学熏陶
    ——教学警语: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出火花,要显山露水;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
    13.收束——例:《蚊子和狮子》——创意:生动收束,余味犹存
    ——教学警语:课的收束不是高潮,但可以艺术地使之余韵悠长。
    ……
    人们感叹说,这样别致的讲座,这样丰富的实例,这样生动的细节,这样实用的价值,实在难以找到一个恰切的词来进行评价。
(六)
  一个着迷于科学研究的人,往往会欣赏自己的研究。
  就像作家欣赏自己的作品。
  就像老师欣赏回味自己成功的教学。
  我也是。
  我觉得欣赏自己也是对自己的提升。
  我常常分析体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以为,很多人分析、研究我的教学,都没有我自己所感受到的那种美度与深度。
  像下面的分析,就没有人做过。

余映潮课堂教学之最:
  最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知道的是《<狼>的8种教案》。
  最创新的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是《说“屏”》。
  教学思路最缜密流畅的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创意最为奇妙的是《刷子李》:说奇论妙。
  选点欣赏最美妙的是《孔乙己》。
  人物欣赏角度最别出心裁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特快号”船长形象欣赏。
  最巧妙地运用了“两”字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是《卖油翁》,《陈太丘与友期》。
  认字识词训练最有创意的教学是:《三峡》,《刷子李》,《凡卡》,《说“屏”》。
  最为细腻的文言字词认读活动在《鱼我所欲也》之中。
  朗读训练最见成效的是《三峡》的教学。
  朗读教学角度最有特点的是《沁园春?雪》。
  段落概括角度最丰富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概括训练细节做得最好的课文是《钓鱼的启示》(有8种不同的概括要求)。
  单项品析训练最好的教学是《钓鱼的启示》(四次“月光”的欣赏)。
  微型话题设计最有深度的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线条最为丰富的课中比读设计是鲁迅先生的《雪》。
  课文联读最为气势磅礴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最给人意味深长的启迪的教学是《鞋匠的儿子》和《蚊子和狮子》。
  在教学资源开拓上最有深度与广度的是《夸父逐日》。
  最巧妙的长文短教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最简洁而又最开阔的教学思路在《边城》的教学之中。
  最讲究诗意手法的教学是《散步》。
  学法指导最为精巧的是《蚊子和狮子》。
  课中集美教学最精致的是《行道树》。
  文学欣赏微型话题设计得最好的是《泥人张》。
  最为细腻的中考阅读指导课是《“语言欣赏题”答题指导》。
  最有针对性的中考作文指导课是《将短话写长》。
  最能利用课文的作文教学设计是《学一点“咏物”技巧》。
  最小心地进行教材处理的是苏教版七年级的《再别康桥》。
  最刻意地回避日常教学角度的教学设计是《故都的秋》。
  最能具体表现一课多案设计技巧的是《散步》阅读教学与《读<散步>学作文》的教学。
  最特别的教例是全国中语会两次“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上的“读报指导课”。
  美点最多的教学设计是《记承天寺夜游》:课始内容高雅的铺垫,朗读教学的分层点拨,课文变形阅读的“言外之意”,课文观感与妙点揣摩,动静有致的课堂,活动充分的对话,教师的精要讲析,层次清晰的教学思路等等,都是值得欣赏的美点。
  ……
(七)
  如果没有汗水,没有时间,没有静坐,没有失眠,没有茫然无路的痛苦,没有举步维艰的煎熬,就没有上述的一切体会,就没有上述的教学之“最”。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现在,我正在备我的第101个课:《咏雪》。
  这样,我就完成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雪”系列的教学设计:鲁迅的《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世说新语》中的“咏雪”。
  ……
  我不知道我还能讲出多少个新课。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遵守我自己的格言:趁着年轻多做事;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