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旧时代的新人 新时代的旧人 阅读答案

网址:www.gaokw.com 时间::2016-10-29 21:52:33 整理:高考网
杨绛:旧时代的新人 新时代的旧人
杨绛最后一组散文发表于2013年10月15日,题目叫《忆孩时》。这一年她突然想到:五四运动时身在现场的人,现在大概只有她一个了吧?
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见过五四运动现场的人了。而她跨越百年的人生远比网络上流传的“鸡汤文”更丰富厚实。
但在最初,还没有“杨绛”这个笔名的时候,籍贯江苏无锡的北京小妞杨季康是一个再新潮①不过的女性。从小她就是个调皮的女孩,读的是“文白掺杂”的课本,在天主教会办的洋学堂里“掐琴”、跳绳、拍皮球,甚至装睡偷看修女嬷嬷头上戴几顶帽子。
长大后,与同时代的女性不同,她自己选择了职业与丈夫。
她始终与旧式妇女的柔顺挨不着边。上海沦陷时,杨绛经济困顿。但她宁愿当个代课的小学老师,也不愿应恩师的邀请去当中学校长。
她从来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点终身未改。
这样一个新式的杨绛,偏偏遇到了旧式大家庭里出来的钱钟书,一个分不清左脚右脚、兴起时会抓起毛笔往她脸上画大花猫的读书人。上海沦陷时,为了让丈夫安心写《围城》,她自己扛起了生火烧饭洗衣的担子,常常被煤烟熏成花脸,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她曾被叫去日本宪兵司令部接受盘问,出门手边还不忘带一卷《杜诗镜铨》。日本人见到她,先笑说:“杜甫的诗很好啊。”
她说,支撑她驱散恐惧,走过艰难困顿的,是对文化的信仰。
在日据时,她相信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一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不相信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会被暴力毁于一旦。在杨绛笔下,许多被视为“祸端”的年轻人,到底也只是大浪潮下被革命激情裹挟的“披着狼皮的羊”。她甚至在散文中感激这些“羊”替他们老夫妇打掩护,帮她更快地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翻译。
当一个更热闹的时代来到杨绛身边时,满世界年轻人已经很少再能辨识出她的“新潮”②了。
钱钟书去世后,她在家中著书、译书,并整理丈夫的遗作。她在北京三里河的寓所没有装修,只有白墙与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在世时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人们更惊讶于她竟将稿费全都捐给清华“好读书”奖学金,支持家境困难的大学生继续学习。
就算到了100岁以后,杨绛每晚睡前还有翻旧书的习惯。有的书上还留着钱钟书曾经的折角、圈的点、画的勾,她跟着一一细读。
102岁那年,杨绛读着一本满是丈夫批注的《明清史论著集刊》,忽然想起童年时,爸爸牵着她的手,让她对客厅里一位说常州话的客人行个鞠躬礼,喊一声“太先生”——那位叔公,不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吗?那一刻,琢磨明白了典故的她恨不能告诉钟书,自己曾见过这位作者。
读书,思考,写作,这可能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一辈子只做了那么一点事。一辈子没有停止。 (有删改)
本文标签:杨绛,旧时代的新人,新时代的旧人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